本帖最后由 枫儿 于 2018-11-13 16:15 编辑
罗氏诊断中国近日向员工宣布,现罗氏诊断中国区总经理黄柏兴(Wong Fatt-Heng)在罗氏工作满33年后,将正式于2019年3月退休。
黄柏兴先生是马来西亚华侨,曾就职于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等诸多亚太地区国家,1999年黄柏兴先生来到中国,于2006年被任命为罗氏诊断大中华区总经理。在加入罗氏诊断前,黄柏兴先生曾担任新加坡美国医院医疗技术员兼检验科主任,负责提供医疗技术支持、管理检验等事宜。
黄柏兴先生作为罗氏诊断大中华区总经理在中国的多年耕耘获得了市场以及中国各级政府的多重认可:2011年和2013年分别获得上海市政府颁发白玉兰纪念奖和白玉兰荣誉奖,2016年黄柏兴先生不仅荣获上海市政府颁发的“荣誉市民”称号,还于同年9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由国务院副总理颁发的“中国政府友谊奖”,这两个奖项表彰了黄柏兴先生在经济、文化、技术、教育等诸多领域做出积极贡献,分别是上海市政府以及中国政府授予在华外籍友人的最高荣誉。
罗氏诊断中国区新任总经理 姚国梁
▲姚国梁(Richard Yiu)
姚国梁(Richard Yiu)
现罗氏诊断韩国区总经理姚国梁(Richard Yiu)接任罗氏诊断中国区总经理职务。同时Richard也将继续作为罗氏诊断亚太区领导团队成员,向亚太区董事总经理 LanceLittle 汇报,自2019年2月1日起生效。
到3月底之前,黄柏兴还将继续支持姚国梁(Richard Yiu)的工作,确保顺利交接。罗氏诊断韩国区则将由 Lance Little 代管。
十年高速增长,黄柏兴时代结束
黄柏兴从宝灵曼被罗氏诊断并购后,就一直在罗氏诊断工作;2006年开始出任罗氏诊断中国总经理。
黄柏兴的时代也是罗氏诊断在中国快速成长的时代,他是中国AGP(加速增长计划)的主要推动者。 在他的带领下,罗氏诊断在中国市场年平均增长率基本维持在25%左右。中国成为了罗氏诊断全球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增长最稳定的是生化免疫业务(体量最大),增长最快的是分子诊断业务。 • 2012年增长26%
• 2013年增长27% • 2014年增长23% • 2015年增长26% • 2016年增长22% • 2017年增长21%
2018年Q3, 诊断业务罗氏第一,雅培第二,丹纳赫第三,西门子医疗第四。 相比2017年巨头们对于IVD第二的你争我夺,目前诊断四巨头的营收差距开始拉开。
罗氏:行业第一,且仍保持着较高的业务增速,诊断营收是排名第二的1.7倍。 雅培:收购Alere让雅培仍保持着高达42.6%的增速,预计Alere整年贡献营收将超过20亿美元,让雅培牢牢占据IVD第二。但截至9月底,距离罗氏诊断的营收差额为38亿美元。 丹纳赫:诊断业务增速放缓,上半年11%的增长到了Q3,仅保持在4%。或许需要一场新并购来拉动? 西门子医疗:西门子医疗的诊断业务在排除汇率影响后,Q3增长1%。
▲IVD Top4 企业2018年Q3数据总览
▲IVD Top4 企业2018年前9月数据总览
注: ①Abbott总营收增长率一栏,7.8%为同比增长率,排除了并购和外汇带来的影响;12.1%包含了并购和外汇带来的增长;诊断业务增长率数据同上。 ②按照实时汇率,1瑞郎=1.0032美元。 Q3,Roche总营收约14014百万美元,诊断业务营收约 3124百万美元; 前9个月累计,Roche 总营收约42215百万美元,诊断业务营收约9408百万美元。 ③按照实时汇率,1欧元=1.1459美元。 Q3,SiemensHealthineeers的总营收约3781百万美元,诊断业务营收约1154百万美元。 前9个月累计, Siemens Healthineeers总营收约11144百万美元,诊断业务营收约 3330百万美元。
整体营收 罗氏集团2018年Q3营收139.69亿瑞郎,同比+7%。
诊断业务营收分析 2018年Q3,诊断部门贡献了31.14亿瑞郎的营收,占总营收的22.3%,同比+6%。
018年前9个月里, 中心实验室和POC诊断事业部:营收56.25亿瑞郎,同比+7%。主要由免疫诊断(+10%)、临床化学(+5%)驱动。 糖尿病管理业务:营收14.84亿瑞郎,同比+1%。其中,血糖监测(BGM)同比+1%,侵入性检测系统(IDS)继续下滑(-4%)。 分子诊断业务:营收14.68亿瑞郎,同比+5%。其中,cobas® Liat®流感诊断增长高达250%; 人乳头状瘤病毒诊断(HPV)同比+17%;HIV诊断+6%;病毒学领域+4%。 组织诊断业务:营收8.01亿瑞郎,同比+9%。
诊断业务区域营收
▲罗氏诊断 2018年9M区域营收数据
截至9月底,罗氏诊断在区域上主要由亚太地区(+13%)、拉丁美洲(+8%)、北美(+8%)驱动。
未来,罗氏诊断将继续强化在集成的核心实验室(Integrated Core Lab)、综合解决方案、新学科的拓展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罗氏诊断也在加大对于中国市场的投入。2018年在中国新开设研发生产中心开业,到2021年将拥有400名员工,以确保亚太地区临床化学和免疫检测的持续供应。
[size=1em] ▲罗氏中国新工厂
从回归系数可以看出,罗氏诊断在中国市场的增长表现率几乎达到了100%,这也是得益于在中国力推的AGP(加速增长计划)。 回顾过去,AGP计划大获成功,为罗氏带来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及吸引了大量稳定的人才,但同时也带来了人力的成本、利润的压力以及人才变革的推动瓶颈和活力;在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对罗氏延续下一个十年辉煌是一个挑战。 而2018上半年财报可以看出相对于之前的超高速增长,罗氏诊断业务在中国的增长趋于放缓了;AGP的考核近几年也有大幅的变化和收紧,AGP终究会结束,罗氏应该有所准备,而这次的换帅是否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罗氏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去年黄柏兴传出要退休的消息后,各种继任者的传闻就开始铺天盖地。罗氏是业界的标杆,聚集了所有的目光;而最终选择了Richard Yiu,或许也是出于职业化和稳健的考量。Richard是香港人,职业化风格是传统,而且他在罗氏诊断的履历非常亮眼,口碑不错。
在目前的时代,中国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外资巨头之间,分级诊疗、民营公司市场份额开始向高层次渗透,可见局势前所未有的激烈。 作为行业的老大,如何能继续领先于其他三家公司,很快的走出一个不一样的道路,管理更加具有稳定性、延续性,可能对未来都是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另外,像罗氏如此庞大的公司在经过高速成长之后,同时存在很多隐患,比如组织的庞大,增长放缓,对KA大客户的依赖,期待Richard的上任是否能给这个庞大的公司带来新鲜的灵感;开创不一样的格局,精简,“高效”增长继续原来的“高速”。
处于变革或许也是这个时代所造就。IVD领域亦是如此,四巨头里雅培诊断去年刚宣布服务了24年的CEO Kenny的离任;今年西门子中国区CEO也完成了换帅。贝克曼目前相对是最稳定。对于所有公司面对巨大市场变化挑战,变革或许是唯一的道路。 罗氏诊断选择在进博会开幕之前宣布如此重磅的决定,相信也是预示着他们已经做好了面对挑战的准备。
备注,此文为转载。来源:检验视界网
|